敦煌市委书记谈敦煌城镇化:慎砍树少拆房善借景

2014年09月01日10:39  《瞭望新闻周刊》 收藏本文

  大漠古城的田园追求

  城镇化不必急着让农民进城,把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逐步延伸到乡镇,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谭飞李绍飞王艳明

  8月,古城敦煌的旅游旺季,马雪萍经营的农家乐“阳关人家”,又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

  她所在的阳关镇就在古阳关脚下,从这里出发向西十几里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军事要隘——阳关。景区的繁荣推动了阳关镇旅游餐饮业的兴旺,在100来户的阳关镇龙勒村,农家乐不下10家。这里还是葡萄的产地,这个绿洲面积仅32平方公里的小镇上,有近2万亩的葡萄。

  依靠农家乐、葡萄以及大棚产业,马雪萍的四口之家每年可以获得50万元左右的收入。”

  从马雪萍的“阳关人家”出来,远望小镇街道整洁干净,建筑整齐划一,自来水管道、污水处理网等公共设施与城市别无二致,一栋接一栋的二层或三层的乡村别墅显示出这里农民的经济实力,路旁一排排的葡萄架更是成为小镇别样的风景。

  阳关镇只是敦煌城镇化的一个侧面,在敦煌市委常委、副市长吴光林看来,城镇化水平已达到60%的敦煌走的是一条与东部地区不同的道路。日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他说:“很多地方的城镇化是成片的,但我们是点状的,我们不要求农民都搬迁到城里,而是尽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减小城乡差异,最终达到一种状态就是城中有村,村中有城,成为田园城市。”

  田园与城市: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缓缓的党河水穿城而过,这条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是敦煌的母亲河,茫茫大漠中,面积仅1400平方公里的绿洲承载了这个20万人口的西北小城。

  随着古丝绸之路的衰落,汉唐时期的西北重镇在宋以后渐趋没落。近代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让敦煌学成为国际显学,国内外游客、学者、名流慕名而来。

  中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为边塞小城注入新的动力,以此为契机,谋划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成为敦煌的城镇发展战略,核心理念就是建设绿洲田园城市。

  这一思路在于城乡之间的互动融合,具体实践按照城乡的圈层化推进,即城郊农村作为第一圈层,将其纳入到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成为城市发展的空间;近郊农村作为第二圈层,按照城市标准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远郊农村作为第三圈层,改造人居环境,培育发展产业特色鲜明、乡村特色突出的示范村镇。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介绍这一城镇化模式是,注重保留村庄脉络和自然风貌,慎砍树、少拆房、善借景,不走大拆大建的道路,让城市融入自然、田园和乡村。

  以临近市区仅5公里的月牙泉镇为例,全镇1万多人口中,拔断农根发展的人口不过200多人。敦煌没有选择让农民进城上楼,而是将城市的水电气等公共服务延伸到乡镇,依靠当地自身的地域、资源等优势,实现城乡融合。

  30岁的杨宏伟正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他的“往事如烟”客栈就在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外的月牙村,去年,这位大学主修旅游管理专业的年轻人将自家的农家院改装成了客栈,二层的小楼,一共20个房间,大土炕、小炕桌、迷你书屋、精致酒吧,农家式客栈风格中夹杂着一股城市小资的情调。旅游旺季每天上万名游客,让他不必担心客源。

  月牙泉镇镇长何晓燕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如今,全镇大大小小的客栈超过100家,另外,还有40多家农家乐,经营者多是当地农民。

  不止如此,这里还是城镇市民的“菜篮子”和果园子,24000多亩的耕地、林地中,蔬菜和林果各半,在这个人口上万的“大镇”,这三大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抓手,2013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2000元。

  发展中亦有隐忧,作为沙漠绿洲城市,脆弱的生态环境、有限的发展空间始终是敦煌的一大束缚。

  以水资源为例,依赖祁连山冰川水补给的敦煌,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蒸发量却达到2400毫米,20多年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10米多。

  水危机背后是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湿地萎缩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治理生态,过去一年,敦煌实施了20项生态工程,造林绿化近9000亩,种植树木超过50万株。

  拓展发展空间的关键还是水。除了技术节水,产业置换是关键之策。詹顺舟介绍,敦煌的第一用水大户农业消耗了9成以上的水量,按照依水定发展,依水定产业,依水定规模的要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压减效益不高的棉花规模,从农业中置换出宝贵的水资源,关系到二三产业和整个城市的发展空间。

  文化与旅游:体之不健魂将焉附

  产业是城市的基础,在第三产业占GDP半壁江山的敦煌,文化旅游是首位产业。

  在受访者看来,城镇化的推进与文化旅游业之间是一种良性的互动,一方面,文化旅游业对于提升城市品牌具有特殊意义,另一方面,美丽、宜居的城市对文化旅游业的繁荣也是一种促进。

  一位干部就回忆说,在最初观光游览阶段,为了留住游客,敦煌甚至打过交通方面的主意。“以前人家白天看完莫高窟、鸣沙山,晚上就走了。”他说,“我们就想能不能改一下飞机、火车的发车时间,让游客多住一晚。”

  但是,杀鸡取卵的办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主管文化旅游的吴光林对《瞭望》新闻周刊说:“能不能吸引到人,把人留下,关键还是城市的魅力,这就需要把文化旅游的业态培育壮大。”

  从宏观上分析,詹顺舟以为,文化与旅游要深度融合。“它们是魂和体的关系,不能就文化做文化,也不能单纯搞旅游。”他说。

  吴光林进一步具体阐释,敦煌文化旅游产业要和科技、农业、民俗等融为一体,既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手段,也是提高旅游档次的必然途径。“比如演艺业,目前敦煌有很多形式,但核心要素还是从敦煌历史文化入手,舞台剧《敦煌神女》《敦煌传奇》等都是文化开发的典范。”他说。

  吴光林分析:“这就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延伸,不能让游客觉得敦煌就只有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否则,人家看完就走了。”

  根据敦煌政府部门的数据,2013年,全市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增长将近30%,旅游总收入达到37.3亿元,增长近40%,今年游客数量则有望达到500万人次。

  当然,旅游业爆发式增长也给敦煌带来了烦恼,那就是文化遗产的承载力亮起了红灯。

  以莫高窟为例,按照《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5)》要求,莫高窟日接待容量不能超过3000人次,即使数字展示中心建成后,单日最大接待量也只能控制在6000人次,但目前单日最高纪录达到2万人次。

  敦煌也意识到这一问题,新制定的《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四大原则,第一条就是保护第一。

  敦煌政府以及敦煌研究院先后开始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旅游发展与承载能力等一系列研究,出具了详细的分析报告和应对措施。

  譬如,为了控制游客数量,今年8月,敦煌研究院决定莫高窟开始实行预约制度,参观实体洞窟的时间也进行了压缩。

  吴光林深以为然,他评价说:“没有了莫高窟,没有了鸣沙山·月牙泉,敦煌也就不是敦煌了。”

  发展与保护:机遇困难都在眼前

  与很多地区一样,敦煌的产业发展和城镇化也面临土地、资金、人才等一系列困难。

  敦煌市副市长王晓玲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敦煌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城市,老百姓生活宽裕,政府日子很紧,去年财政收入刚过7个亿。”但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产业支持等都需要资金,可谓僧多粥少。“有句话形容我们是一流的资源、二流的建设、三流的管理。”她说。

  吴光林和王晓玲进一步指出,作为县级市,敦煌市政府在融资方面受到的限制很多,企业资金也紧张,因为资金问题,今年个别项目不得不停工。

  吴光林还表示,作为朝阳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应该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他认为,目前,表面上扶持政策不少,但或流于形式,或失之灵活,或难以操作,落到基层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吴光林以敦煌正在申请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为例,他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看到中东部地区竞争对手的数据,倍感压力。

  “人家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1600个亿,我们才4.8亿,差距太大了。”吴光林说,“但是,我认为评选不能只看规模,还要看它背后承载的意义,敦煌是在探索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发展比较落后地区的一种发展模式,示范意义是不一样的。”

  又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敦煌去年申请了敦煌彩塑、敦煌壁画技艺两个国家项目,但是都没有评上,原因是评选中有一条标准,申请的“非遗”传承必须达到100年,敦煌这两个“非遗”没有达到。

  吴光林评价说:“不能这么机械,要考虑到这对于当地文化传承和保护以及产业示范的意义。”

  受访官员、专家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国家宜尽快出台可操作性强的配套制度,并细化扶持政策,对那些走在前面的探路者,应给予更大开拓空间和权力。□

文章关键词: 城镇化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山西书记《求是》撰文谈反腐
  • 体育西甲-皇马2-0遭逆转2-4 德扬两球国安2-0
  • 娱乐陶喆大婚5歌王齐祝 造人不为做而做
  • 财经人民日报:不动产登记不会带来降价潮
  • 科技爱国者冯军:我从创业第一天就已经失态
  • 博客山西前首富是如何打造“黑金帝国”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85后美女开创意情趣用品店(图)